近年来,嘉定区结合乡村振兴建设,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,以制定村规民约、建立红白理事会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形成制度引领,以选树先进典型、开展星级户文明积分和线上圈群互动落实具体举措,以强化阵地宣传、丰富文明实践活动、深化文化浸润促进常态长效,在村镇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。区精神文明办推出“嘉乡新风”系列专题展示,分享交流经验做法,展示嘉定乡风文明建设新面貌。
徐行镇小庙村总面积6.88平方公里,辖29个村民组及1个居住小区,总户数1745户,常住人口约9000多人。近年来,小庙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,理出村民关心的六件事,从“要我做”转变为“我要做”,让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逐渐减少,以实际行动擦亮乡村文明底色。
2021年11月,在小庙村党总支引领下,由村干部、村民组长和志愿者组成了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,采用“党建引领+村民自治+网格化”的工作模式,定期召开会议,汇民意、聚民智,围绕村民关心的红白喜事办宴和仪式,通过监督、评议、引导,不断破除陈规陋习,提高村民群众的思想觉悟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带动广大群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,共创美丽乡村,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管理的主动性。
小庙村村民红白事办宴都会到农村自办酒会所,不仅宴席价格经济实惠,办宴流程也更省心。理事会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,制定了红白事简办标准和宴席套餐价格建议,村民前来咨询办宴事宜或选择菜品时,理事会提醒村民将桌数控制在30桌以内,厨师根据村民需求建议选择价位合理的菜品,控制菜量,烟酒从简。从源头控制办席桌数,使村民办宴花费大幅度降低,减轻了村民经济压力。
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婚丧办事流程,主动为村民提供安全舒心、经济便捷的办宴服务。理事会召集的厨师、帮工都是通过徐行镇统一培训、考核后持证上岗的,每年参加健康检查。理事会还倡导村民杜绝食物浪费,在用餐过程中提倡光盘行动,引导使用公筷公勺,主动为村民提供剩菜打包服务,宴席产生的垃圾经分类后由环卫所及时上门收运。
小庙村党员干部和文明家庭是村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、践行者和引领者,他们以身作则,主动带头倡导红白事新风尚,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和示范带头作用,用党员干部率先践行移风易俗的典型事例激励、鼓舞和感化村民,为身边的邻居、朋友树立文明新榜样,把移风易俗的观念传递到每个家庭,从而带动全村人学榜样、树新风。
小庙村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,通过红白理事会广泛征集民意,将移风易俗、提倡文明风尚的妙招隐藏其中。“要相信科学,反对迷信;不要听巫信邪,愚昧落后”,移风易俗的内涵被编成“十要十不要”口诀,这样的村规民约语句短小精悍,读来朗朗上口,生动好记又接地气。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,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,小庙村的文明风尚为之一新,乡村治理也充满了活力。
针对个别村民想要大操大办红白事的念头,理事会提前干预劝导,摆事实、讲道理,让其意识到人情攀比的危害,形成厚养薄葬的共识,从大操大办到喜事新办、白事简办,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崇尚科学,反对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客堂汇等阵地,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,开展力行节俭、文明祭扫、孝老爱亲等主题活动;通过宣传栏、户外电子屏、墙体彩绘、网格员入户宣传等多种渠道,立体打造移风易俗宣传矩阵。
移风易俗是一项接力赛,摒弃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、常抓不懈。小庙村将借助红白理事会的运作经验,继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,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,弘扬优秀传统美德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